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孩子崩溃无助、父母进退两难,这段视频揭开了亲子间的真实隐痛

时间:03-08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66

孩子崩溃无助、父母进退两难,这段视频揭开了亲子间的真实隐痛

作者:主创团·牧青野父母们的互联网嘴替,又出现了……刷到一则视频,感同身受。一位妈妈看着教室里一群早生华发的孩子,说:“这群孩子到底要承受多大的压力?小学生学习压力大,身心无助;初中的孩子,凌晨写不完作业;高中的孩子,在书桌前大哭。好好的求学路,变成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路。熬过去的,把高考当成‘解放’的钟声,钟声敲响,开始疯狂报复式放松;没熬过去的,被焦虑和绝望的后遗症,折磨得身心俱疲。我真的想知道,到底是什么样的未来,才配得上孩子们这样的努力?”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,看到这样的内容可能还会觉得略有夸张,也会和一些网友一样调侃,可能就是有些孩子天生少白头。但做了十多年老师,自己也养育过孩子,亲眼看过、感受过现在孩子们的艰难后,只能说这位妈妈说出了太多父母的心声。现在的孩子,真的太累太难了。他们活在社会的高期许,和自我认知还在缓慢成长的夹缝中。他们可以轻易获得比父母辈更丰富、先进的教育资源,但也背负了父母辈几乎未承担过的教育压力和焦虑。他们被裹挟在教育的洪流中上下翻涌。有人在这股洪流中,真的被浪花卷上了新的高度,但浪花下看不见的,才是沉默的大多数。被“满汉全席”式教育捆住的孩子们看到尹烨的一段分享,十分认同。聊到为什么那些在教育高压下厮杀出来的孩子,高考一结束就变了个样子,本该继续求学深造的大学生活,变成了放纵游戏的乌托邦?他说,因为父母的要求,常常脱离了孩子的认知局限。父母的要求,和孩子的需求,产生了错位。在孩子该玩的年龄,把他们紧紧捆在一堆书山字海中,一旦束缚不在了,就会疯狂报复式补偿。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我们知道孩子们的教育压力大,也心疼孩子们的处境。但是对于深处时代环境中身不由己的父母们而言,很少有人敢轻易把孩子的未来放上“赌桌”,真正做到彻底放手。我们没有低估孩子承受的压力,但也很难高估自己预见孩子未来的能力。进退两难!之前网上有位爸爸,在自己的儿子成绩考了班级末尾后,在家长会上说孩子虽然成绩不好,但依然是一个优秀的孩子。评论区一片祥和景象,就连我自己,也十分佩服这位爸爸的眼界和格局。但现实生活中,大多父母虽心有羡慕,行为却身不由己。基本都是羡慕感慨完了,默默转头,加足马力继续卷。被教育紧紧捆住的,何止孩子,还有千千万万的父母。当内卷和抑郁成为老生常谈后,无数父母都在说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就好,可一旦回到现实,看到的,都是完全相反的剧本。只是,父母作为成人,尚且可以把精神压力的退路,转嫁到孩子身上,但我们的孩子,却只能把精神压力内化到自己身上。一位妈妈曾和我聊起,她儿子高一第一次考试,成绩不太理想。她当时没觉得是特别大的事,但后来她私下和孩子爸随口说儿子成绩有些下降了,要给儿子找找补习班,不然以后跟不上的话,却让孩子受到影响慢慢开始不太上进。最后更是发展成逐渐摆烂,熬夜打游戏、看小说,甚至一到考试就紧张。有句话说:“孩子是忠实于父母的。他们总是不听从我们的话,但他们会听信我们的话。”父母无意传递出的焦虑,真正能拖入泥沼的,反而是孩子。而且最关键的是,我们可能还会低估信息时代对现在孩子的冲击。相比70、80后的父母们,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更加早慧。这就又有一个困境,除了来自社会和父母的压力外,他们还有来自自己的精神困境。有位博主曾分享过,自己儿子的一位15岁女同学,在和她沟通时,她说不明白为什么苦读十多年让她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,毕业后又要被现实扒下这层衣衫;她说不明白为什么以后几乎用不到的知识,现在却要疯了一样内卷着学;她说不明白课本上的圣贤书告诉她先哲都在推崇中庸之道,但现实又说你需要创新和突破……这样的孩子,我自己在教学中,见过了太多,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,甚至早早超出他们现在的年龄和心智发展。但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不足,在经验中的摸爬滚打不够,让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精神匣子里,沉迷自苦。我们可以把这当成是青春年少的一场不知深浅的探讨,但这背后透露出的,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找不到出口,不解、困惑、压力和焦虑像溺水般抓着他们的脚踝沉入精神深渊。孩子被现实锁死的精神困境,需要父母帮着寻找钥匙。不要让孩子孤独地在精神困境中突围,因为没有方向和足够强大内心支撑的他们,很容易陷入彻底无助。努力和勤奋的终点,不一定是“优秀”网上热传过一段视频。李小鹏的女儿奥莉在花滑比赛中大放异彩;田亮的女儿森碟在网球场中自信飞扬;李湘的女儿王诗龄画出了天才般的绘画作品……看到网友总结的一个观点,深表认同:孩子们都走上了他们“该”走的路。从某个角度来说,父母的资源确实为孩子能搭建更好的平台。但要说完全依赖于此,也不尽然。父母铺得再通畅的路,没有孩子自身的天赋做支撑,也很难真正走得恣意和长远。因为,仅仅靠努力和勤奋,真不一定就能收获被我们所定义的优秀。作家黄灯,曾在她的书中坦言,自己对教过的二本学生,也曾有过偏见。但她偶然在一个女孩的作业中,窥见了未发现的真相。那个女孩家中兄弟姊妹众多,父母每月收入不足一千,会为第二天的生活费发愁。另一个女孩,远在西北读高中时,也曾挑灯熬夜无数,生病都只能咬牙坚持。还有一个男孩,献宝式拿出自己高中用来刺激大脑、保持清醒的“万金油”,早已见底的盒子,默默诉诸着一个孩子曾经的所有付出……这个发现,颠覆了黄灯的固化认知。她曾刻板地认为她的这些只考上二本的学生们,肯定是因为学习不努力、不勤奋。没想到,他们面对的困境,和曾做过的努力是如此真实。对于这些孩子,自身拼尽了全力,有些搭上了家庭的所有,才将将够到二本院校。这种在世俗眼中并不是最好的结果,却是他们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的最高高度。我有一个学生,每次想起都特别心疼。上初中后课业增多,孩子成绩有所下降。她妈妈每次都抱怨孩子不努力、不用心。我对她妈妈多番解释,可她妈妈只觉得孩子就是偷懒了。有次骂得狠了,女孩转头走了出去,我追上前抱着她说老师知道你尽力了。十几岁的孩子,瞬间哭得不能自已。真的,我们当父母的,不要把孩子在我们眼中的不够优秀,或者说,孩子暂时没达到我们的期望,简单粗暴归咎到他们不够努力。努力不需要有一个具象化、必须落地的标签。努力的终点,真不一定就能约定俗成达到世俗意义上,或者我们认定的、想要的那种优秀。优秀背后的影响因素太多,时代的发展、社会的环境、家庭的教育、学校的氛围,甚至孩子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,都是影响未来结果的“蝴蝶的翅膀”。父母,是孩子最大的“容器”想起一位妈妈的求助:“小朋友们,我的大宝高三了,但是她最近心情不好。我没有上过高中,不能感同身受她现在的感受。我想安慰她,但不知道怎么做,她有些抵触。想问下你们,难过的时候,需要妈妈做点什么?”底下的留言看到我泪目:“如果她说想回家,请您毫不犹豫地去接她;如果她看着车流不说话,请不要责备她为什么要请假;到家了,让她洗个热水澡休息会;睡觉了,拍拍她的背,说妈妈在,放心睡。不要问,不要说,不要做。不要自我感动,不要自我牺牲,不要自以为是,也不要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。”孩子要的,很简单。只是我看见了你的努力,体会到了你的辛苦,感受到了你的不易。是父母陪着,不说话,但只要他们需要,就一直在的安心。《深度关系》中,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一个观点:父母应该在亲子关系中,做好孩子的容器。他认为,在亲子关系中,父母和孩子的焦虑位置不应该本末倒置。应该是强大的人,去容纳弱小的人的焦虑。正常情况下,从身心状态发展来看,父母相对孩子更加强大。所以应该是孩子在学业、生活、成长中遇到压力,感到焦虑时,父母作为强大的一方,能及时接住孩子的焦虑,帮助和引导他们承受和化解焦虑。但不幸的是,很多父母,包括我自己,在现实面前,连承受自己的焦虑的能力都不完全具备,甚至会把焦虑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孩子。这就变成了武志红所说的亲子关系倒置:“父母作为本该强大的人,向孩子传递了太多焦虑,期待孩子去容纳、化解自己的焦虑。”孩子的环境和认知局限,导致他们很难向外界纾解压力,会把这些“毒”内化成自己成长的一部分。如果不幸成年后依然没有找到消解的契机,这些“毒”甚至会影响他们终生。当孩子现在成为不了孩子时,未来很难成为更好的大人。他建议父母可以这样做:1、你把事情做好的时候,我认可你;2、你遇到挫败的时候,我支持你;3、你的攻击性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,这不会导致容器被破坏。我们知道,学习必然逃不开辛苦,也知道未来社会的压力很大,但真的没必要以牺牲孩子为代价,去成就并不确定的未来。正常的焦虑和压力,可以成为孩子适度的兴奋和挑战,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成长的挑战。但过度的焦虑和压力,一定会是压垮孩子的那棵不起眼的稻草。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孩子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焦虑压力,面对着走不出去的精神困境。如果此时,我们做父母的,不能“进化”自己,保持成长,就很容易陷入环境焦虑困境,把外界的压力,以规训的方式转嫁给孩子。保护好孩子,才是真正的爱孩子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